面對數位化巨浪,愈激烈的創新愈可能成功[转]

资源与感悟 everyinch 3239℃ 0评论

24136

每天都接觸到年輕人科技創業的新點子,李開復對科技的發展與使用行為,有許多深刻觀察。10月29日、30日,他也接受《遠見雜誌》邀請,參加第11屆遠見華人企業領袖高峰會,發表演講,並參與論壇。日前一場私下談話中,李開復就自己的觀察,講述了傳統媒體在面臨數位化浪潮下,將面臨的轉型問題與諸多挑戰。以下是他的發言精采摘要:

過去的成功是現在轉型包袱
數位化是一個巨大的潮流,在潮流之下可以看到不同的應變模式,我認為那些應變模式愈激烈、愈極端、愈擁抱新狀況的,愈有成功的機會。

對媒體我是外行,但是我總覺得傳統媒體的轉型真的很困難。用科技的角度來說,你不會看到IBM轉型,用作業系統生意取代硬體生意;你不會看到微軟轉型,用免費辦公軟體取代Office。也就是說,過去的成功和累積的資源,在整個行業轉型的時候,就會變成包袱。

Google過去五年比較了不起的東西就是汽車與眼鏡吧,怎麼做出來的?就是一群比較叛逆不聽話的人,被丟到城市的另外一端,隨他們胡來,最後做出來的。

如果把眼鏡部門歸搜索部門管, 那會整天要求,眼鏡可不可以按一下就搜索?廣告從右邊出來? 如果大家都戴上有色眼鏡就不能創新。但話說回來,沒有足夠經驗的人也做不出來。

社交媒體是新的、巨大的革命性未來,波及的領域實在太廣了,幾乎你想得到的每一個領域都正在被革命性地改變。社交媒體有很多種類,例如,實名或匿名、專業型或娛樂型、單向的或雙向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單向或雙向。

這個分辨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雙向的社交媒體,像Facebook,會更像一個朋友圈,就跟我們的實體社交很像,圈圈裡的人較親密,強調的是「社交」。

而微博則是單向的社交媒體,每個人各自累積自己的粉絲,一件事情傳到一個「大V」那裡,他只要傳播一下,大家就都知道了。這意味著它的即時傳播力非常強,資訊迅速、海量且範圍廣闊,更像是一種媒體。

傳統媒體面對的三種挑戰

傳統媒體又該怎麼走?其實我沒有在傳統媒體工作過,不是很有資格來做這樣的評論,但是我們可以明顯看見幾個巨浪帶來的挑戰。第一,網路帶來的免費模式。第二,即時性。社交媒體把媒體新聞的時效性縮得非常短,過去一天的新聞,可能一份早報加一份晚報就足夠了。但現在某條新聞在發生30秒內,就要被大眾知曉,5分鐘內要看到有價值的評論,半個小時後可能已經慢慢冷下去,一天後就沒有人看了。

第三,速食化。社會在改變,閱讀習慣也在改變,讀平面媒體文章的人會愈來愈少,讀深度文章的人也會愈來愈少。所以如果媒體的思惟只停留在深度文章的平衡報導,然後寫一個禮拜、兩個禮拜寫不出來……,這些可能都需要調整。

愈來愈多人的閱讀會在手機或平板上進行,不會有太多20頁的文章,大概就是在捷運裡面兩三站可以讀完的文字,或者是搭計程車的15分鐘。我在大陸看到的使用者習慣,文章長度不能超過800~1200字左右。 我知道這對很多專業的記者來說非常痛苦。你可以固執地說,我一定要寫5000字以上的文章,這樣的話你可能就要接受一條比較狹窄的道路。舉例來說,今天如果你是筆電的設計者,但現在大家都用平板了,你要繼續專注地做下去呢?還是接受現在這個市場?

媒體轉型三種模式 各有利弊
目前國外有一些轉型中的新媒體模式,如《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它們看準App Store可以收費,於是限制網路上的免費文章,然後把數位收費版本做得很好。比紙本便宜很多,但又離免費很遠。

事實證明這兩個公司都是有營利的,但是我覺得他們其實是在消耗自己的品牌。它們真的是太偉大的品牌,所以大家買的其實不是文章,而是品牌。但品牌是否能夠繼續維持?可能還是一個問號。

第二種模式就是《哈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某個人很有想法,他白天的工作是一個華爾街交易員,靈感來了,一個禮拜可以寫幾篇文章,談談金融。這樣的人或許會比記者寫得更好,因為他的財經專業素質比《紐約時報》更強。沒有人逼他每天寫文章,他也已經擁有固定的收入,但他希望有影響力,因此當他有想法時,會希望與大眾分享。將這些優質業餘寫手匯集起來的,也形成一種模式。

還有一種模式,就是尋找更有效率的新聞運作。例如東京申奧成功,只是一條簡單的訊息,如果用500個記者去寫這樣的新聞,不是很浪費人力嗎?有沒有辦法把這些東西更中心化一些,然後傳播出去?

最後,就是更自動化的媒體。比較有名的是Summly,他們所做的是分析各種內容,理解使用者的需求,然後做出適合的搭配。系統會判讀使用者過去點擊的習慣,經過長期追蹤,深度了解並做出一個幾乎自動訂閱的媒體。

網路真正潮流是共享免費的內容
優質的內容是永遠需要的,但未來我認為可能機器扮演的角色會愈來愈強大。新媒體潮流對編輯的挑戰,可能遠遠高過於對作家或記者的挑戰。過去因為沒辦法為每個讀者量身打造他想讀的東西,所以刊物逐漸朝一種類別發展,喜歡商業的、喜歡八卦的、喜歡全球新聞的、喜歡圖片的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出版物。這個出版文化形成的過程是動態的,漸漸地聚類,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群體中人的分眾。

而網路和社交媒體帶來的巨大改變,就是可以量身訂做。但現在的潮流看來,編輯角色會愈來愈被淡化,用戶漸漸站起來,有了自己選擇的權力。很多人接受App Store付費的想法,但我建議不要抱著這樣的期待太久。首先,人家有巨大的品牌優勢。另外,網路的潮流是共用、可搜尋的。不應該是點進去後看到20字,然後說「請付費」,也不是要看我的文章,請先付60元,這些都是反潮流、反網絡的。如果所有的資訊必須要訂閱才看得到,這是破壞了整個網路的結構和文化。看到這點的人愈來愈多,這批人會做他們一切能做的事情,阻止資訊的狹窄化。這批人很強大,代表了全世界的使用者。

未來也會是一個「自媒體」的時代,不管什麼內容,愈跟作者捆綁在一起愈成立。例如韓寒寫了一本書,大家是衝著韓寒去買,而不是出版社。你是韓寒,我就去買,無論你是紙本的或是數位化的。因此我認為出版必須擁抱數位化,唯有這樣才能不被巨浪捲走。

簡言之,我覺得要專注於現在用戶的轉變:免費、速食、即時、追星。這情形有利有弊,但這是真實的狀況。如何在這樣的狀況下做自己價值觀可以接受的事情,從中獲利並且生存,或許是最重要的課題。

【李開復】

出生:1961年生

現職:創新工廠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學歷:卡耐基梅隆大學博士

經歷:曾任微軟全球副總裁,創辦微軟中國研究院;後轉任Google全球副總裁

分享&收藏

转载请注明:陈童的博客 » 面對數位化巨浪,愈激烈的創新愈可能成功[转]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2)个小伙伴在吐槽
  1. 必杀炎龙开区服务端-新天上碑4305转盘龙服务端-真封神服务端-网页游戏服务端-烈焰服务端-传说45服务端www.e7if.com魔域私服开区一条龙服务QQ49333685 传奇私服开服一条龙开区www.7egm.comQQ1124999543 http://www.7egm.com/
  2. 传说45商业服务端-惊天动地超变态极品-三剑客商业服务端-街头篮球商业服务端-天之炼狱私服一条龙-科洛斯商业Season3(第三季)完美升级版服务端www.i5gm.com魔域私服一条龙开服服务QQ1325876192 魔兽私服一条龙开区开服服务www.m9uc.comQQ1292124634 http://www.m9uc.com/
'; } if( dopt('d_footcode_b') ) echo dopt('d_footco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