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体验的模型:Peter Morville信息架构的3个大饼

用户体验 everyinch 12739℃ 0评论

practise_2_s
The Three Circles of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by Peter Morville
• 情景:商业目标、资金,政治,文化,技术,资源和限制
• 内容:文档/数据类型,内容对象,数量,现存架构
• 用户:受众,任务,需求,信息搜寻行为,体验

三个圆圈说明了用户、内容和情景在复杂、具有适应性的信息生态中互相依存的本质。一般情况,可以把问题解构成三部分,配合这三个圆圈来解释。例如,提到信息架构师最重要的特征时,可以这样:对用户及其需求(来自于人机交互及其它各种领域)、内容(考虑技术传播和新闻业),以及情景(有关组织心理学)有点了解。同样,对其它艰难问题也有所帮助:诸如:
信息架构师应该熟悉哪些研究和评估方法?
信息架构师的理想教育是怎样的?
哪些人应该是信息架构团队的成员?
应该读哪些书和博客才能跟得上这个领域及其实践?
提出的信息架构策略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情景

所有的网站都存在于特定的商业和组织环境中。无论明显或不明显,每个组织都有任务、目标、策略、员工、流程和程序、实体基础架构和技术基础架构、预算和文化。将这几种功能、愿景及资源混合在一起,每一个组织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么每一个组织的信息架构就一定是独一无二的?答案是肯定的。信息架构必须百分之百和它们的情景相吻合。信息架构提供的是组织中任务、形象、价值、策略和文化上最具体的形象。

内容

在这里把内容定义的很广,包括文件、应用程序、服务、模式,以及元数据,可以说是构成网站的“材料”。当观察网站的内容时,通常会关注:
所有权:内容是谁做的?谁拥有这些内容?有多少内容是外部授权提供的?这些问题会影响其它层面的控制力。
格式:Oracle数据库、产品目录、Word格式的技术报告、PDF格式的年报、影片等
结构:通过XML或SGML,使管理和存取内容可以控制在比较细致的程度之下。
元数据:网站有多少元数据是用来描述内容和对象的?文件是以手动加入标签或自动加入标签?质量和一致性如何?这些因素会决定信息检索和内容管理这两方面要从头开始做的部分有多少。
数量:网站有多大?
动态性:成长率和周转率如何?明年会增加多少内容?内容多久会过时?

用户

知道是谁在使用网站吗?知道用户是怎么使用的吗?了解用户想从网站获取什么信息吗?像Chris Farnum说的:“你必须走出象牙塔,研究身在雾中的用户。”

提出者简介:

semantics_peterphoto

Peter Morville是互联网行业知名的信息架构专家,曾被誉为“信息架构之父”,在1994年到2001年期间,他担任Argus Associates的CEO,和Louis Rosenfeld一起写作了经典的《Web信息架构》一书,该书在1998年出版第一版,现在这本书已经是第三版了。

Argus Associates可以说是信息架构咨询领域的先锋,在第一代互联网创业浪潮中,是淘金者背后的卖水人之一。当时,信息架构的知识还没有成为系统,人们边做边学,从图书馆情报管理学中借来许多知识,用在Web界面上。《信息架构——Web应用》一书,第一次系统地整理了网站建设中信息架构方面的知识体系。

随着用户贡献内容一代的Web2.0网站的兴起,网站的内容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过去沿袭自图书馆情报管理的导航系统及分类方法,以及无法适应复杂而多样的内容。随后,Tag通俗分类系统应运而生,很好地解决了Web2.0如何给内容分类的问题。网站通过Tag赋权给用户,让用户去自定义内容的分类,相信群体的智慧。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说,信息架构师要失业了,人们简单地认为,使用Tag以后,就不需要信息架构了。
真的是这样吗?Peter Morville的实践证明了人们的短视。

Peter Morville离开Argus Associates之后,创建了Semantic工作室,专注于信息架构,用户体验和可寻性咨询。Peter Morville 给Semantic工作室的定位中包含了可寻性咨询(findability consultancy)这个字样。从信息架构(information architecture)到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到可寻性(findability),他将自己的知识体系沿着时代的步伐推进了一个层级。

在2005 年9月,他出版了《随意搜寻》(Ambient Findability)这本书,探讨信息爆炸时代,信息/数据如何让自身具有“可搜寻性”,让人们更便利的接触到所想要的信息/数据。这本书涉猎的范围包括:寻路(Wayfinding)、社交软件(Social Software)、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决策树(Decision Tree)、自我组织(Self-Organization)、演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图书馆学(Librarianship)等等,将人们指引向一条通向理想境界的道路。想要找到事物,要反过来先让事物要具有可寻性。这样,人们才可能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便利快捷地找到任何人和任何事物。

这是一个典型的逆向思维。通常,我们会积极思考如何有什么方法去提高搜索和获取信息的方法,却很少去思考,如何让信息本身更好地让人们搜索和获取。

同样的,Peter Morville继续将可寻性(Findability)的话题推进,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研究搜索,试图去总结林林种种的搜索情境。通过他发布出来的演讲幻灯片,我们可以看到,未来的《搜索模式》这本书,将会设计到使用搜索引擎搜索整个Web,在各种类型的网站内部搜索信息,搜索界面的自动语义推荐,搜索结果的结构化、社会化以及优先级,搜索模式的未来预测等等话题。

相信过不了多久,我们就可以看到Peter Morville的新书《搜索模式》。想要一睹为快的话,请看小容昨天的贴子分享出来的“搜索模式”幻灯片。

专业服务人士的职业生涯和实践性知识密切相关,小容以前说这种职业生涯属于知识驱动的职业生涯(旧文回顾:《专业服务人士,为什么你需要个人电子品牌?》),看来Peter Morville的故事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Peter Morville的故事,同时也描绘出独立专业服务人士的理想职业生涯图景,这个图景包括了如下的七种武器:
1.通过实践,把新知识和旧知识共冶一炉;
2.通过写作,把经验和体会书面化;
3.通过讨论和交流,把知识社会化,获得建议和反馈;
4.通过准备演讲幻灯片,把知识系统梳理,形成骨架和模式;
5.通过演讲,在更正式的场合把知识社会化,传播到行业社群中,同时提升个人品牌;
6.通过书籍的写作,为知识系统的骨架添砖加瓦,将知识系统细化;
7.通过书籍的出版及发行,将知识系统转化为有形商品,进一步将知识传播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
不是每个专业服务人士都活跃于以上七种类型的知识活动,有许多专业服务人士仅仅战斗在实践的第一线上,忽略了知识的社会化分享过程,从而为自己关上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分享&收藏

转载请注明:陈童的博客 » 用户体验的模型:Peter Morville信息架构的3个大饼

喜欢 (1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2)个小伙伴在吐槽
'; } if( dopt('d_footcode_b') ) echo dopt('d_footcode'); ?>